前言
欧洲的悠久历史将城市绘制成现代社会高度多元化的产物,柏林墙上的涂鸦、巴黎的路边咖啡馆、伦敦的博物馆、阿姆斯特丹的广场文化……这些城市和文化的发展为文学提供了开放的、社会的、多样的和多视角的研究空间和研究素材。“文化转型”加强了人们对都市的兴趣,为研究现代文化构成与发展带来了新的见解。文学中的城市既是想象构建的结果又是客观现实存在的城市原形的反映。从历史角度,欧洲城市的历史包含着封建制度的衰落、帝国主义和极权主义的兴起,城市的话语承载着历史的乐观和悲观,在生活的喧嚣中证明自己的存在。历史背景的不同造就了概念化城市的不同方式,使城市以不同形象呈现在公众面前和人们的想象中。
本书以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为研究目标,探索文学、文化与其相关学科的内在联系。具体从联合国确定的欧洲文化之都中选取十个历史厚重的欧洲城市——阿姆斯特丹、柏林、哥本哈根、都柏林、爱丁堡、伦敦、巴黎、布拉格、罗马和圣彼得堡,以城市为切入点,结合城市文化现象、文艺活动、城市风貌、特色建筑等艺术形式,以历史为背景,依靠城市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以文学为纽带,将城市和欧洲文化历史的不同方面聚在一起,从历史角度展示城市发展与文化的内在联系。所选的文学作品反映了近两个世纪以来的欧洲文学运动、思潮和流派。阅读这些作品,读者需要思考以下问题:文学中城市的表现形式如何影响作者和读者的城市概念化过程?文学中的城市主题能否、如何赋予城市新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怎样利用这些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文学和城市的动态依存关系能否以及如何激发新的比较和理论化的模式?这些都是本书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书将阅读范围划定为欧洲文学、文化,一方面,编者的欧洲留学经历使其对当地文化感触颇深,利于开展文学研究;另一方面,欧洲范围内丰富的文学文化内涵无法穷尽,编者在选择文本和视角时可以有多种选择、多种组合,这样的组合可以产生各种无法预料的变数,这种不确定性必然会形成新颖、独特的观点,使阅读变得有趣、神秘;再一方面,欧洲城市文化具备共性与特性兼而有之的特点,为阅读该文化提供了细致入微的比较空间,使阅读深入、全面,所选城市的历史和创新使阅读跨越时间距离,看到城市的文化发展前景。由于篇幅所限,本书不能涵盖所有欧洲主要城市,但编者希望这十个欧洲城市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使读者加强对欧洲文学、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本书所选素材包括散文、小说、日记、游记、回忆录等不同文学样式,具有典型性、历史性和现代性的特点。这些作品既有能够代表某一时期、反映某一城市风貌和社会现实的知名作家的名篇、名作,如乔伊斯的《都柏林人》、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也有能够反映当代文化研究发展方向和思潮的当代文化学家如荷兰学者米克·巴尔(Mieke Bal)的文化分析篇章。这些作品虽然体裁不同、时代不同,反映不同的社会现实,但共同特点是它们都起到了确立城市文化身份的作用。有些作品虽然创作于一两个世纪以前,但是即便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些作品对如何解读城市仍有深远的影响,城市也因为拥有了它们而增加了其历史性和文化性。这些文学文本虽不能涵盖一个城市的所有方面和全部历史,但是为管窥欧洲文化的历史、发展变化和现状提供了一个直观的窗口和全新的视角。
本书对海量文章进行了精挑细选,适合大学本科及以上水平的学生和英语爱好者阅读,希望通过阅读可以向读者展示欧洲文明、文化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