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 专业分类 >> 正文
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定位与教师发展模式研究
基本信息
书号: 4534 ISBN: 978-7-310-04534-1
主编: 史耕山 版次: 1
开本: 32 装订: 平装
字数: 218000 页数: 232
出版日期: 2014-7-23    
定价: 28.00    
详细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定位与教师发展模式研究

基本信息

书号:

4534

ISBN:

978-7-310-04534-1

主编:

史耕山

版次:

1

开本:

32

装订:

平装

字数:

218000

页数:

232

出版日期:

2014-7-23

定价:

28.00

详细描述内容简介

关注高校外语教师发展问题的研究,源于我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反思,也源于周围年轻教师对将来发展道路的困惑。作为一名在岗外语教师和单位负责人,我愈加感到外语教师发展问题不单单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外语教师发展问题不单单是一个人的个性问题,而是周围各个语种众多年轻教师群体(我所在的外国语学院英语、日语、法语专任教师已经近130人,大部分在30岁到40岁左右)之间普遍存在的、有共性的问题。目前,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经济发展,我国英语专业数量和办学规模快速扩大。然而,英语专业在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专业的同时,也高居“学生毕业半年后失业量最多的专业”榜首。大学英语同样面临挑战:普通英语教学质量普遍受到质疑,而教师进行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转型仿佛又力不从心。一时间,无论是英语专业教师还是大学英语教师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惑。自己如何在新的教学语境中获得职业的再发展,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迫切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学科,重新定位自己的发展之路。外语学科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该如何定位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目前,针对外语学科定位嬗变中的教师发展模式研究仍不多见。但没有教师的良性发展,就难言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外语教师是保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拔尖人才的基本前提(徐锦芬、文灵玲,2013)。外语专业“大专业、小学科”之痛、外语教师取得科研成果的难度之高、职业发展道路之漫长,多数人感同身受。我认为,除了一些重要的客观原因外,外语教师对外语学科定位缺乏本质的理解和认知,在学科定位的嬗变中自我定位发生迷失,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对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定位类型的分析,明确不同学科定位的内涵和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广泛调研和论证,提出具体、可行、可持续、符合外语教师自身实际情况的发展模式,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有效推广。

基于以上目的,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如下:

1. 学科现状篇。本部分包括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侧重对高校外语学科现状的调研。要想对高校外语学科进行定位,首先得对高校外语学科的现状有一个基本了解。因此,本书首先对外语学科的学科点分布与构成、外语学科的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师资现状进行了调查。这几项内容存在着一个逻辑关系:其中外语学科点的分布与构成标志着学科平台的高低强弱,课程设置与外语学科的培养计划紧密相关,而对教材的调研可以考察执行培养计划的教学载体状况,对外语师资的探究则可以了解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和设计者当前的职业现状。

2. 学科定位篇。本部分主要涵盖第六章内容。在对我国的外语学科现状进行了基本回顾后,本书将我国高校外语学科定位区分为复合型学科定位和人文主义学科定位两种类型。

复合型外语学科定位虽然基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但是从其诞生就引起持续异议与争论。总的看来,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中始终存在纯学科研究与复合型学科研究之间的根本性矛盾。另外,大多数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是由两类教师共同负责的,英语专业教师负责语言技能培养,非英语专业教师负责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论教学,前者只能顾及语言,没有专业知识背景,后者只能顾及理论知识,而自身语言技能又力不从心。因此,如果处理不好以上矛盾,复合型外语人才模式就容易使得外语人才的培养处于“两张皮”的境地。

人文主义外语学科定位是对复合型外语学科定位的反思。这种学科定位重新把学科研究拉回到了学科本体层面。英美文学研究、语言学研究和英语国家研究(包括跨文化研究)占据学科研究主导地位。《大纲》规定的英语专业技能课和专业知识课获得更多的发展理据,学科研究成果对外语教学的支撑力度也会更加明显。但是,与此同时,人文主义外语学科也遇到了一些困境。困境一:人文主义外语学科同样也有师资力量薄弱的瓶颈。困境二:专业培养理念与学生就业之间的长期严峻对立,并直接影响到人文主义外语学科的深入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复合型外语学科与人文主义外语学科均有自己的理据与现实基础。那么,高校外语学科的定位就必须注意规范性与差异性相统一的原则。

从规范性来看,以英语为例,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规范是任何一个英语专业的办学底限,即不论强调何种外语学科定位,一个外语专业所培养的人才都应该达到某些最低标准。例如,如果一名外语专业学生毕业时外语基本技能如听、说、读、写、译不达标,或者基本的人文素质缺失,那么不论其来自复合型外语学科还是人文主义外语学科,我们均认为其不能被称为合格的外语专业人才。

从差异性来看,各个外语专业所在的院校性质不同,办学传统不同,师资力量不同,办学条件千差万别。外语学科要想获得良性发展,就一定要根据自身所在院校具体情况把握学科差异性原则。另外,仅仅注意这个宏观差异性区分还不够,外语专业还应注意自身内部差异性研究与定位。所谓内部差异性,是指一个外语专业内部由于学生学习兴趣不同、学习潜质不同、师资力量不同等多因素所造成的差异。因此,外语专业一方面要规划自己的宏观定位,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专业内部的微观定位,合理配置本专业的教学资源,通过本科学业导师等革新制度因材施教、重点引导,才能做到培养质量的最大化。这同样体现了以人为本、个性化教学等现代教育理念。

作为本章讨论的最后内容,笔者提出,无论是复合型外语学科定位,还是人文主义学科定位,我们都应该始终明确外语学科的中心任务是什么。也就是说,虽然我国高校外语学科面临较多的挑战,但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全面实施,外语学科又迎来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我国高校外语学科可以借机而上,通过外语专业、公共外语教学以及外语服务三大平台建设,克服现有发展短板,拓宽发展空间,做到创新发展。

3. 教师发展模式篇。本部分主要涵盖第七章内容。高校外语教师在学科定位视角下有哪些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本次研究在对我国外语学科整体现状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学科定位内涵的分析,提出了既符合外语教育规律、又能够促进教师个性化成长的职业发展模式:人文主义发展模式和复合型发展模式。这两种外语教师发展模式与两种外语学科发展定位一一对应,能够覆盖广大高校外语教师群体,具有较大的可行性、良好的可持续性。

由于我国具有外国语言文学专业背景的教师群体最大,竞争也最为激烈,取得高水平的成果确实存在着很大难度。因此,人文主义发展模式要注意采用新方法、新理念在传统领域中的应用;注意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应用;注意拓展新的研究领域。

与此同时,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要标准是多元的。无论是从教育部颁发《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规定看,还是从各个高校教学管理政策的制定者对外语专业性质的认识看,以及社会用人单位对外语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看,复合型外语学科定位仍会长期存在。因此,外语教师采取复合型发展模式依然有其背景和基础。

应该注意的是,真正进入相关专业领域研究主流的根本途径是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只有接受正规的相关专业训练,外语教师才能系统地拥有自己相关专业的知识结构、熟悉该专业领域的发展运作模式、获得接近该专业领域学科资源的机会,并被该专业领域的学术圈所接受。目前,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和合理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英语专业教师和大学英语教师均可以把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与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复合型发展方向。

本章的最后部分还结合教师发展个案对实现这些发展模式的途径和策略进行了积极探讨。

发展资源篇。一名外语教师还要充分借助社会所能提供的各方面资源,不断为自身的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经费和学术支撑。本书第八章分别对外语学术论文发表信息、科研立项信息、学术文献数据检索资源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梳理,旨在为外语教师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

总之,本书分析了不同社会文化语境对外语学科定位产生的深刻影响、不同外语学科定位的特点、高校外语教师面对不同外语学科定位应该把握的原则、采用的有效发展模式以及实现途径。以上构成了本书的主要内容。书中既有面向全国的宏观抽样概括,也有以河北省外语教师发展问题作为个案研究的局部剖析,还有基于外语教师个人叙事的微观分析。这样的研究设计可以使我们从各个层面和角度对我国高校外语教师发展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处于职业发展平台期的广大年轻外语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外语教师发展研究是一个过程漫长、并且不容易出成果的工作。我于2005年进入北京外国语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开始接触外语教师发展研究以来,得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周燕教授、吴一安教授、文秋芳教授等外语界多位专家、学者的鼓励、指导和帮助,在此向她们表示崇高的敬意。本书作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定位与教师发展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GPA115065)的成果,一方面凝结着我多年对高校外语教师发展问题的持续思考,另一方面也得到了课题组成员黄永新、付天军、王显志、岑秀文、张尚莲老师的大力支持,他们在本书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方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致以深深的谢意。

作者2013年10月30日于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