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通过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始终是近代以来无数先进中国人执著追求的梦想。许多仁人志士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殚精竭虑、艰辛探索,但却屡遭挫折,始终未能找到一条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以五四运动为转折点,中国人民的现代化追求和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结合在一起,有了一个全新的选择和出路。翻开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长卷,可以清楚地看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引领中国共产党人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从社会主义建设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真正步入了现代化的前进轨道。
“现代化”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学术概念,反映了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先进状态,以及自工业革命以来整个世界的变革过程。这种先进状态和变革过程,不是仅指社会的某一方面,而是指社会整体,即从经济、政治、文化到社会生活诸方面。现代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也相应地涉及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等诸多领域。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半个多世纪的艰辛探索,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阶段。在这“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经济建设为现代化创造物质前提,政治建设为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文化建设为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为现代化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
在全面推进“四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作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也在经历着自身的现代化变革。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特别是在充满风险和挑战的新世纪新阶段,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巨大变化,中国共产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新局面,担负起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就必须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现代化,又是中国实现“四位一体”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无论是“四位一体”的现代化,还是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现代化,都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指南,是我们立党治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指引党和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
马克思主义来源于社会实践,又在指导社会实践中接受检验和继续发展。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决定了无论是革命还是现代化建设,都不能完全照抄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也不能机械地照搬外国的经验模式,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清醒认识中国国情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有过惨痛的教训。在深刻总结正反两个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历史证明,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史,与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史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相互交织、密不可分,仅仅是一个研究思考的起点。这两者之间,在理论上究竟有何内在联系,在实践中又如何相互作用?张静教授在2009年出版的《现代化新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书中,对这个问题作了初步回答,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现代化确定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下,我们经过不懈的探索,最终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并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而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也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到新境界。
在此认识基础上,为进一步回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整体布局中各个领域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的问题,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的专家学者,共同撰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研究丛书,希望能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方面,发出南开自己的声音,推动学术的繁荣发展。面对这一新的重大研究课题,思考不成熟之处,也请学术界同仁不吝批评指正。
是为序。
刘景泉
2012年3月
序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如何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也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会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才能促进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现代化的稳固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建设文化强国目标的提出,使得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重要的阶段。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国各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进入近代,中华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危机,围绕着救国救民这一时代主题,人民思索着中国文化如何现代化,各种文化思潮、各种不同的“主义”都在思考、探求着中国文化的出路,然而,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才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革命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国民族文化相结合,取得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大理论体系,在文化建设上探索出一条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大大推进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当今世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重要环节,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愈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文化国际影响力任务紧迫。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期,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成为党的重要任务和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
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动摇,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推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中国民族文化相结合,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深入,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体现了中国国情,并赋予时代特色,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稳步前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和拓展,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化建设上,用发展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推进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中国文化现代化也必然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中前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现代化》一书,作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 系列研究丛书中的一册,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文化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互动关系,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审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与未来。全书写作过程中,努力把握:
1.在回顾、总结与比较中国文化现代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并未采取学术界较为普遍的历史性纵向研究,而是对于中国文化现代化进行横向的截面式分析,力求以此更加深入地展示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关系。中国文化的现代化离不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批判、继承与创新,既要体现民族特质又不失世界眼光。本书着重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中国文化现代化这一主题。与此同时,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日益与中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得到了深化和发展。
2.展望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未来。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特征和当前我国较为复杂的文化环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体现时代性、民族性和世界性,我们惟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推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3.全书不局限于传统文化与文化现代化,外来文化与文化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现代化其中一方面单向度的分析,而是将三者统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审视中国文化现代化。
本课题的研究始于2009年6月,经过两年多的共同努力,在我们完成本项研究之际,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全党上下兴起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的高潮。该书的出版,恰逢其时,相信必会对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所裨益。
张 静
201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