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造成不同区域农民家庭生计结构在应对、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目标和风险时存在差异。由于我国区域面积广阔,现代化转型过程既非均质,也不同步,在不同区域结构下形塑出了不同的家庭发展模式,这也使得农民家庭在面对致贫因素时展现了较为悬殊的韧性差异。家庭是贫困治理的基本单位,有效的扶贫政策离不开对农民家庭的深度理解。
本研究以区域发展不平衡为主轴,以村庄社会为参照,以农民家庭为核心,构建认识转型期中国农村贫困性质的三层分析模型,分别从影响个体行动的经济社会结构、文化教育模式、人生价值等方面,探讨了深度贫困区和一般型农业区两种理想类型区域的贫困发生机制。扶贫政策的有效性离不开对致贫原因的精准分析,而对不同区域农村贫困性质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对致贫因素的认识。基于对中国农村贫困性质的认识,通过政策周期视角,本研究讨论了精准扶贫政策的设计、执行、评估环节以及后续的衔接政策,从而为总结政策经验,提升贫困治理效能,完善政策流程设计提供重要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