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风险传导路径研究
基本信息
书号: 4065 ISBN: 97-7-310-04065-0
主编: 李伟 著 版次: 1
开本: 16开 装订: 平装
字数: 380000 页数: 400
出版日期: 2012-11-1    
定价: 35.00元    
详细描述 内容简介

宏观经济风险传导路径研究

基本信息

书号:

4065

ISBN:

97-7-310-04065-0

主编:

李伟 著

版次:

1

开本:

16开

装订:

平装

字数:

380000

页数:

400

出版日期:

2012-11-1

定价:

35.00元

详细描述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李伟,男,汉族,1980年11月出生,天津塘沽人,中共党员,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讲师。先后师从天津财经大学张进昌教授和武彦民教授就读税务专业和财政学专业,并最终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西方财税理论和财政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问题,曾赴上海财经大学进修半年、赴天津市河西区财政局进行为期半年的实践锻炼。主讲“宏观经济学”、“财政学”等多门本科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和挂牌选教课,教学效果优秀,获得校“十佳青年教师”荣誉称号。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一项、学校启动性项目一项,并参与完成国税总局、天津社科、天津市教委等十余项研究项目;参编教材两部、专著两部,其中一部专著获得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在各种公开出版的期刊和论文集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EI和ISTP检索英文论文四篇,核心以上级别期刊上二十篇。

本书是关于宏观经济风险传导体系的著作,是作者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其基本框架和主要观点源于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李伟是我的第一批博士生之一,我很清楚他在该研究领域所进行的探索历程,很清楚他的主要学术观点,也很清楚该研究成果对我国财政理论与财政实践研究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很高兴为本书作序。

自本世纪初至今的十余年时间,原本高速平稳运行的世界“经济列车”被动地直面由市场动荡所引发的风险和危机,其中以财政和金融领域运行风险带来的失业率攀升、经济增速下滑、通货膨胀迹象明显等“滞胀”现象为甚。传统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关于衰退和周期理论的各种经典描述,在现实生活中一幕幕成为现实,并不断冲击着人们日常生活中原有的消费和投资习惯。财政、金融等宏观经济风险的互动机制和传导链条,正在成为经济学体系中跨专业、跨学科研究的一个领域,引发越来越多学界同仁的关注。

传统的经济风险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之中,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中,“政府救市”似乎成了调控手段的不二选择。但金融风险财政化的进程带来的经济风险同样不容忽视,拉美各国所出现的政府危机以及冰岛的“政府破产”风暴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当前充满不确定性和未知状态的总体社会环境中,没有任何一个领域是真正毫无风险、非常安全的,即使政府体系也不例外。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不断蔓延的今天,美国作为金融体系最为发达的国家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迹象,风险的跨国传导性使得我们必须提高警惕,避免重蹈覆辙。汇率币值的波动、政府债务的比例变化、外汇储备和贸易顺差的变动都成为观测财政和金融安全的重要指标体系。由于金融风险最终是反映并体现到国家财政上,因此政府在注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财政收支管理,壮大财政实力。

而具体到中国的现实情况,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是一个漫长而又艰巨的过程,国企“拨改贷”、地方政府变通“举债”等转轨时期的遗留问题更是加剧了财政风险金融化的风险力度和作用效果。而目前既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比较多地集中在财政和金融风险的个案研究上,较少有将研究重点放在宏观财政金融风险整体运作机制和传导模式上的。正因为如此,我建议作者将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定位于此。

本书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分析体系。第一,分别介绍了财政和金融风险的基础理论与形成机制,对已有的学术界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描述和梳理;第二,用博弈论分析方法解释了风险传导模型,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解释了风险联动的现实表现;第三,明确了近年来欧美各国债务危机的借鉴意义,对中国公债运行尤其是地方债运行的现实压力做出客观描述;第四,结合中国多年来在社会保障和公益事业体制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公共风险,将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宏观经济风险的聚焦点凝练在几个重要节点中;第五,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本书在方法论和研究视角上具备一定的创新性。作者尝试采用信息经济学中博弈论的均衡机制解释局中人的利益选择,其他数理模型简明有效。同时,作者将传统财政理论中强调的财政总量风险范畴拓宽至公共财政运行的各种职能风险,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当然,社会科学研究的进程绝不是一帆风顺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阻力也会成倍加大。希望今后作者能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继续努力,取得更为丰厚的研究成果。

武彦民

2012-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