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差异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非均衡性研究
基本信息
书号: 3888 ISBN: 978-7-310-03888-6
主编: 王婷、叶军 著 版次: 1
开本: 16开 装订: 平装
字数: 209000 页数: 213
出版日期: 2012-8-1    
定价: 30.00元    
详细描述 内容简介

金融发展差异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非均衡性研究

基本信息

书号:

3888

ISBN:

978-7-310-03888-6

主编:

王婷、叶军 著

版次:

1

开本:

16开

装订:

平装

字数:

209000

页数:

213

出版日期:

2012-8-1

定价:

30.00元

详细描述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区域经济理论、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地区金融差异、金融创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不平衡性等。

前言

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格局的鲜明特征,也成为困扰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矛盾之一。区域金融的发展在节约交易成本、影响储蓄率、促进资本加速形成、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以及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资金支持等方面,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同时,区域经济的增长也在维护和改善金融生态、动员和累积金融资源等方面为金融系统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土壤及动力。因此,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种双向反馈作用。从金融发展差异的角度审视区域经济增长的非均衡格局,对于认识金融因素在区域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进而通过金融环境的塑造和金融工具的运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增长和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政策意义。

本书首先从理论上深入揭示了区域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双向反馈的内在机理;然后在全面系统地界定并测算区域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差异的基础之上,使用实证方法对三大类金融资产的区域差异与经济增长非均衡性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检验及比较分析;接着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非均衡的演变态势进行了估测。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第一,对金融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内生关系,以及金融发展差异的形成机理及其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理论阐述。

第二,从总量、结构和效率三个方面分别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在总量差异渐次扩大的过程中,经济增长速度有收敛的趋势,同时省际人均差异呈现出U形的变化特征;在结构方面,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与三次产业构成有直接关系,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升,省际差异降低;在效率方面,区域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差异逐步扩大并表现出逆周期波动的特征。

第三,将城乡和省际金融差异纳入统一的框架使用泰尔指数分解方法进行分析:三大类金融资产的省际差异方面,证券类金融资产分布的省际差异最大,货币类和保险类金融资产的地区配置差异相当;城乡金融发展差异普遍高于省际差异。

第四,从实证角度考察金融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度的阶段性特征。通过将金融市场的引入按属性和时段进行划分,发现对经济总量增长、产业结构提升和生产效率改进的综合推动作用,以信贷市场为最大,其次为证券市场,而保险市场的影响较小且多不具有显著性。

第五,使用省际面板数据分别从经济发展与社会培育两个方面对地区间货币类、证券类及保险类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做出验证: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育程度对货币类金融资产地区配置差异有着显著影响,并且社会发育程度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作用更加深远;证券类金融资产区域分布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联系程度不高;保险类金融资产的相关程度最低。

第六,使用VAR模型,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与地区金融差异的双向反馈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从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金融差异与区域经济增长非均衡性的演变特征。通过对省际金融发展差异、经济增长差异以及金融市场效率差异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分析,得知这三个变量之间具有稳定的协整关系,并且省际金融资产总量差异与省际经济总量差异之间互为格兰杰原因;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产生主要由地区经济增长的非均衡性来解释。

第七,基于收敛方法检验区域金融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的趋同性,发现省际金融发展差异总体呈显著收敛态势,省际经济增长差异总体呈弱收敛态势;基于ARMA模型的预测显示,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缩小的趋势仍将延续,而区域经济增长在弱收敛的长期趋势下,今后一个时期内的短期特征仍以弱发散性为主。

本书最后从欠发达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培育、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和差异性区域金融及货币调控等方面给出了本研究的政策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