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物品的供给研究
基本信息
书号: 4413 ISBN: 978-7-310-04413-9
主编: 梁学平 版次: 1
开本: 16 装订: 平装
字数: 191000 页数: 210
出版日期: 2014-2-1    
定价: 30.00    
详细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公共物品的供给研究

基本信息

书号:

4413

ISBN:

978-7-310-04413-9

主编:

梁学平

版次:

1

开本:

16

装订:

平装

字数:

191000

页数:

210

出版日期:

2014-2-1

定价:

30.00

详细描述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梁学平,2008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注册会计师,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研究领域包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财政政策、国债风险等。本书获得天津市高校“中青骨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资助。

前言

公共物品的充分、有效供给,不仅可以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和福利水平,还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持社会的稳定。随着我国进入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逐渐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体制转轨和经济社会转型的双重压力加速了社会公共需求的深刻变化和快速扩张。体制转轨中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压力、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就业压力和社会保障制度供求失衡压力加大了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求,经济社会的转型更是加速了公共物品需求的群体分化和多样化趋势。在公共物品需求群体分化的过程中,弱势群体的公共物品需求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社会的和谐发展、人民福利水平的提高也需要公共物品的充分、有效的供给。由此可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公共物品供给成为政府面临的紧迫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公共物品的供给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政府对公共物品的总体供给水平明显偏低,难以有效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公共物品需求。公共物品的供给结构也不尽合理,政府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物品的供给明显不足,导致基本公共物品供需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我国城乡间、地区间公共物品供给不公平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由于受政府供给的垄断性、信息的不完全性等因素的影响,政府对公共物品的供给出现了供给效率低下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公共物品充分有效的供给。因此,现阶段,深入研究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书在对公共物品供给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我国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供给规模、供给结构、供给效率、供给公平等问题。沿着上述思路,本书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导论。主要论述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诠释了研究中的重要概念,阐述了研究的主要思路、内容框架、方法及要突破的难题,并对国内外有关公共物品供给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

第二章:公共物品的功能和边界。首先,从营造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内生增长和促进区域政府公共事务治理角度分析了公共物品的功能。其次,从公共物品属性的变化、公共性的变化角度揭示了公共物品边界的动态可变性,并进一步分析了技术水平、政府公共经济活动范围、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公共物品边界的影响。

第三章: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首先,深入分析了公共物品供给主体的可行性选择、主体转换形式以及影响公共物品供给主体转换的一系列约束因素。其次,在探讨政府供给的内涵、范围的基础上,分析了直接生产、经济援助、签约外包、特许经营等政府有效供给公共物品的制度安排形式,并进一步对政府供给公共物品的决策机制、融资机制、激励机制、分层供给机制进行了设计。再次,在分析了企业供给条件的基础上阐述了企业供给的制度安排形式问题。然后,基于非营利组织的公共责任,从理论上阐释了合约供给、特许经营、社区化供给等非营利组织供给公共物品的制度安排形式。最后,在回顾了不同主体供给公共物品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转型期我国公共物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选择问题,并阐释了政府在公共物品多元化供给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第四章:公共物品的供给规模。首先,在对我国公共物品的总体供给规模诠释的基础上,对我国公共物品的总供给规模进行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得出我国公共物品总体供给不足的结论。其次,基于我国的现实经济、社会情况,从理论上分析了公共需求的扩张与分化、财政供给能力的增强和政府职能转型这几个影响公共物品供给规模的因素。再次,利用VAR模型,并通过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向量自回归误差修正模型的计量分析方法,就我国公共物品供给规模的变化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财政收入规模、财政分权化水平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对公共物品供给规模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财政收入规模、财政分权化水平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公共物品供给规模的影响在长期、短期是不同的,而且作用方向也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财政收入规模、财政分权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公共物品供给规模的影响逐渐增加,特别是财政分权水平对公共物品供给规模的影响呈现出了明显的“U”型特征。

第五章:公共物品的供给结构。首先,在阐述公共物品供给结构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政府职能、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性因素等影响公共物品供给结构的因素。其次,阐释了我国公共物品供给结构演进的三个阶段,并解析了我国公共物品供给结构演进的特点。再次,结合我国公共物品的供给现状及公共物品优先供给的领域,主要针对我国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政府科技进行公共物品的供给结构分析,结论表明:我国对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政府科技的供给规模仍然偏低,内部供给结构还不尽合理。

第六章: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首先,探讨了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供给公共物品的效率依据和效率困境等问题,并分析了我国不同公共物品供给主体的效率表现问题。其次,将公共教育、社会保障、政府科技这几种主要公共物品纳入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当中,并对比分析主要公共物品供给和非政府资本投入的产出效率,结论表明:政府对公共教育的供给对经济总产出增长有显著的作用,公共教育的产出效率大于非政府资本的产出效率;政府对社会保障的供给对经济总产出增长具有一定的作用,但社会保障的产出效率大大低于非政府资本的产出效率;政府科技活动对经济总产出增长的负向冲击效应很大,这种负向的冲击效应大于非政府资本正向的产出效率。再次,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全国各省市区教育、社会保障、政府科技这几种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进行了评价,结论表明:我国各地教育、社会保障、政府科技的供给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地区供给不平衡。

第七章:公共物品的供给公平。首先,在评述公平概念的典型观点的基础上对我国公共物品供给公平的内涵和原则进行了界定,现阶段我国公共物品的供给公平主要是指“基本公共物品的供给”的底线公平,公共物品的供给公平应遵循罗尔斯的最大最小原则。其次,基于我国经济、社会的现实情况,对当前我国供需矛盾突出且对改善民生有重要影响的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和公共卫生这几种基本公共物品的供给公平进行了分析,结论表明:我国基本公共物品的供给不公平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群体间、城乡间、地区间公共物品供给的不均等。再次,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我国公共物品供给的现状,提出了促进我国基本公共物品供给公平的路径选择,如秉承基本公共物品的公平供给理念、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物品供给体制、加强政府在教育供给中的责任等。

本书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系统归纳出有利于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几个关键要素:供给主体、供给规模、供给结构、供给效率和供给公平。在对这些关键要素的概念进行清晰诠释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的现实情况对这些关键要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论证,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如:在对公共物品不同供给主体的功能区间和作用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强调政府对公共物品企业供给和非营利组织自愿供给的适应性干预,提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公共物品供给主体体系;将政府的责任和公共物品的供给公平联系起来,提出了促进公共物品供给的路径选择。

第二,从公共物品供给研究的逻辑起点入手,结合消费特征、供给特征和外部性特征对公共物品的定义重新进行了审视。在此基础上,对公共物品边界进行了论证,并系统分析了影响公共物品边界的因素。

第三,在对公共物品不同供给主体的功能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我国转型期的现实情况,提出了公共物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并就各主体间的关系进行了说明。

第四,将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制度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博弈分析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融入公共物品供给的研究当中。首先,结合公共物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前沿理论成果和观点对微观层次不同公共物品供给主体的效率进行了研究;其次,运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宏观层次的公共物品供给的产出效率进行了研究;再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不同地区的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进行了评价。总的来说,这些不同的研究方法在本书的研究中得到了合理运用,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