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五个章节组成,以知名华裔美国女作家汤亭亭笔下的《中国佬》(1980),武慧明的《骨》(1993)和任碧莲的《典型美国人》(1991)三部作品为研究对象,围绕华人工人阶层和知识分子两个阶层的“美国梦”进行研究。
本书同时涉猎原著的跨文化思想。三位作家超越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界限,在信奉西方“自由意识”的同时,也对祖籍国文化表示认同。作家们提出不同种族和文化之间应该求同存异,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之间应该互相理解和互相尊重。这种文化思想变表达了华裔美国梦的最高境界:实现社会平等和人类解放。
前言
本书以知名华裔美国女作家汤亭亭笔下的《中国佬》(1980)、武慧明的《骨》(1993)和任碧莲的《典型美国人》(1991)三部作品为研究对象,围绕华人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两个阶层的 “美国梦”进行研究。文本分析表明:排华法与社会上的排华势力遥相呼应,致使早期华工备受种族压迫、阶级剥削和性别歧视之苦,晚些入境的华工家属也难逃其害。20世纪下半叶的华人知识分子亦不例外,多与成功的神话无缘。可见,美国梦并未保证华人的平等权利,相反,他们被视为“劣等民族、逆来顺受、沉默寡言、性别变态”的“他者”。原著作者针对这些偏见,塑造出具有反抗策略的华人形像,重构了华人的民族文化身份,再现了反抗的华裔美国史。
本书同时涉猎原著的跨文化思想。三位作家超越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界限,在信奉西方“自由意识”的同时,也对祖籍国文化表示认同。她们通过“差异政治”(politics of differences),在亚裔美国和亚洲之间搭建文化沟通的桥梁。其跨文化叙事,表达了后殖民主义批评家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的“争取人类解放、反对民族分裂”等多元文化思想。
本文选定三部作品并以美国梦作为主题研究有如下几方面原因:首先,国内外对华裔美国梦的研究相对较少。学者们的研究相对集中在身份探索、母女关系、文化认同、批评“消声”和争取话语权等问题上。在为数不多的华裔美国梦研究中,华人的美国梦被深入解读为“身份探索”(Chua 46)或“属于美国”(Liu 10)。本书提出,作者的美国梦远远超过对个人文化身份的诉求。作者在声称属于美国的同时,表达了争取社会平等、实现世界和平的良好愿望。
第二,目前国内外对有关华人家庭文学的研究相对较少(Fong 239)。1943年废除排华法以前,法令不允许华人家属入境。早期华人家庭的缺失造成华人家庭文学的缺失。而20世纪下半叶的家庭文学也是缺失男性色彩的女性文学。对选定的作品进行研究,可以在分析夫妻等同代人关系时,丰富华人家庭文学研究,这是对两性关系研究的一大贡献。
第三,国内外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对有关“劳动与阶级”的作品涉猎不足。张敬珏注意到,尽管不少文学作品表现了资本剥削、阶级特权、贫困、阶级与种族关系等,可是,阶级问题在文学批评中一直没受到重视(13)。林玉玲等学者也指出,亚裔美国文学中有关阶级的研究几乎是空白(Lim et al 14)。三部作品从华人的身份落差,再现了阶级压迫的华人史。可见,对选定作品进行研究,填补了阶级研究的空白。
除去以上原因,还有个重要原因不可忽视:作品都以历史事实为根据。已故学者吴冰教授在《华裔美国文学的历史性》一文中指出:华裔美国文学的一些特点都是和历史——华裔美国史以及中国历史——分不开的(120)。的确,华裔美国史既是19世纪下半叶华工在美国铁路、煤矿、农场等劳动营里被压榨、受欺凌的剥削史,也是20世纪上半叶的华人在东西两岸当“业主”受欺辱的压迫史,亦是二战后新一代移民充满酸甜苦辣的安家立业史。国内已有学者对表现华裔美国移民史的文学表示关心,比如薛玉凤的关于“华埠单身汉”的研究。但是,该方面的研究有待深入。
作品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赛义德认为,西方霸权势力对东方的统治是个极为复杂的历史现象,不可能真实地在西方文学中得以表现。他主张东方有自己的文学表现自己。美国印度裔女性主义学者斯皮瓦克(Spivak)和默罕蒂(Mohanty)挑战西方女性主义文学,认为它不代表第三世界女性,提出第三世界女性要有自己的文学。她们将美国少数族裔女性归为第三世界女性。选定的作品打破沉默,不仅表现了华人男性,也表现了华人女性对种族歧视、阶级剥削和性别压迫的有策略的反抗,对第三世界女性文学做出了贡献。本书应用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理论,以华人的生存和反抗策略再现华人对多重压迫的反抗,批评西方社会对他们的“逆来顺受”等偏见,重构华人勤劳勇敢、足智多谋的民族形象。这是本书对美国少数族裔和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研究的贡献。
作品研究同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美国梦提倡机会平等,相信经过努力就可以功成名就。但在历史上,不少华人落入了美国梦的陷阱。这种社会现实启发人们接受历史教训,进而思考改变社会的途径,向社会平等和世界和平的目标迈进。
本书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引言中诠释美国梦的概念及其对华埠社会的影响,声明主题句和研究的必要性,阐释研究的理论根据和研究方法,最后对各个章节做了简介。
第二章对汤亭亭《中国佬》的研究中以华裔美国梦为切入点,回顾曾祖父、祖父和父母双亲追求美国梦的心路历程,并以他们的生存策略和反抗策略批评西方社会对华人的多种偏见。本章还对华人反抗性别压迫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揭示作者的新男性主义思想。最后,本章再现了“弟弟”越战时期的经历,分析了新时期新的种族矛盾与种族关系,揭示了作者的跨文化立场,进而表达了华裔美国梦的追求:实现社会平等和世界和平。
第三章对伍慧明的《骨》进行文本分析,挑战主流社会有关华人为“模范民族”的误导性宣传。本章以20世纪下半叶旧金山唐人街梁家的生活为例,分析美国梦的虚无缥缈。研究认为,梁家的悲剧不仅是由文化差异所致,更是诸如民族、种族、性别、阶层以及少数族裔社区内部各少数族裔群体之间的劳动剥削等多种问题相互作用的结果。本章还通过分析夫妻关系,展现作者的女性主义思想,通过分析姊妹关系揭示作者的跨文化立场。
第四章对任碧莲的小说《典型美国人》的研究中,首先解读标题中“典型美国人”的含义,分析张家如何为发财致富和个人自由等不同的追求,被美国梦误入歧途、落入陷阱。本章通过分析夫妻、姐弟等同代人之间的关系,表达男女平等的思想;通过对姐姐的人物性格分析,展现作者的跨文化思想。三个章节对所选作品的主题研究说明,美国梦中所谓机会平等的承诺未曾兑现。虽然华人对美国的开发和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他们从未融入美国国家的主体。
第五章结论引用了莉莎·洛《移民法》中的政治批评。她说,亚裔移民史上的种族形成,始终包含着阶级形成和性别形成。这种历史的形成,通过政治控制的手段(比如法律手段),加深了资方与移民作为劳动阶级的矛盾(Lowe 14)。华裔美国史上的种族、阶级、性别等问题交织融汇,矛盾重重。这种复杂的历史说明,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全球社会中,主流社会与边缘文化之间应该求同存异,西方社会与东方国家之间应该互相理解和互相尊重。三位作家看到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从多角度多层面表达了华裔美国梦的最高境界:实现社会平等和人类解放,这是作品的文化政治意义所在,也是本书研究的进步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