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语界,自古到今,人们公认“信达雅”是互译的标准。对“信达雅”的诠释虽然不尽相同,但都一致认为“信”是第一要素。可是实现“信”的具体措施和有效的实用方法却不多见。怎样才能做到“信”呢?是我一辈子的追求。无论是在听解、读解、口译、笔译中,还是在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中,都在苦苦地寻觅。因受种种原因和条件的制约,走了许多弯路,但也摸索出不少的经验,获得了大量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积累多了就会渐渐地向理性认识升华。退休后,有缘执教日语,就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去系统地学习理论,认真地总结自己和他人的过去,与同事们探讨现实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深入思考“信”的实现途径和方法。逐步形成一种认识,即:“信”就是要有根有据地分析、理解原文原话。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大量掌握日语词汇和词法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和掌握日语句法。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纵观日语全局,以句子结构为红线,将词汇、词法有机地组合成各种模块,再由模块构筑成日语这个大系统;才能从“信”的必然王国进入到“信”的自由王国。有了日语这个大系统的观念,才会产生有根有据地分析、理解原文原话的有效方法。
在探索实现“信”的路线的同时,又深深地感到:我们现有的日语句法理论不能满足翻译、教学等实际工作的需要。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后人可能还要像我们这样走弯路,去摸索。因此,萌生了在学习、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感悟写成小册子,留给后人的想法,现已成册。这本册子若能起到点滴的启迪作用就足矣。
本书以讲义的形式,从句子的最基础理论——文节(连文节)开始,对句子的构成、特点、种类等进行了整理和补充。依据句子构成的复杂程度,将日语句子分为单句、复句和骨架句三种。在分析单句和复句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骨架句”的概念。实践表明“骨架句”概念表现出那些字符很多、句子很长、主谓关系和修饰与被修饰关系重重叠叠的句子构成的本质。在实际翻译和教学中验证了骨架句的理论能有效地解决长句分析和理解上的问题。同时在反复实践、不断思索中悟出了整个日语句子的构成链条,即:文节构成单句,单句构成复句,单句与复句一起共同构成骨架句。另外,书中还提出了各类句子构成模型,帮助人们进行形象思维和压缩记忆,加速日式的“主宾谓”思维与中式的“主谓宾”思维的转变。对于中国的日语工作者来说,只有在自觉地进行这种转变时,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才会有质的飞跃。
然而由于个人的认识和能力的限制,书中会有许多错误和不妥之处,敬请读者多多指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