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集简介:
本论集是“观海文丛——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学者文库”系列丛书之一。本论丛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从语言研究、文学翻译、文化教育和教学教材等视角探讨了当前外语教学研究中的部分问题,涉及中、英、美、日、德、法、俄等国家及其语言。其中,既有国家社科在研项目的内容,也有年轻教师的学步之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大致勾勒出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师们的向学之心和研究兴趣之所在。
序言
经过漫长的整理、审校,华东师范大学的外语论丛终于出了第二辑。对于论文的作者和外语学院来说,这都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大家的研究对象各异,研究方法各异,研究视野各异,更遑论写作风格与文体,似乎很难集结在同一本集子里。但是,无论怎么说,这些成果,都是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科的老师们在这两年里产生的一点理论性的思考。
外语学科的理论研究,从传统的方向来说,不外乎语言学和文学这两个方向。这些年来,在翻译领域和外语教学领域也都涌现出了不少的成果,大多与外语学科老师的具体语言实践相关。实际上,对于从事外语教学的人来说,在理论研究方面碰到的第一个疑惑可能是:作为一门实践意义很强,教学上也往往是以语言应用为导向的学科,理论研究究竟目的何在?
在这一点上,我很赞成法国翻译家,哲学家安托万·贝尔曼在谈到“翻译学”时的观点,他认为,与其纠结于“理论”与“实践”这一对看似没有多大联系的矛盾,还不如用另一组概念,即“经验”与“思考”,来替代翻译学的本质。不仅仅是翻译学,任何与语言相关的学科的实质或许都是如此,包括哲学。它是经验的,但也应该是思考的,并且是以“经验”和“思考”的方式与存在本身息息相关。
因而这些来自于“经验”的“思考”才显得弥足珍贵,尽管外语学科不像有些学科一样,因为“过度”发展已经走向了理论思考的自我生产和自我繁殖。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研究的成果是完美的,恰恰相反,它们当中的很大一部分都还停留在相当“质朴”的状态,甚至还略显粗糙。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正是这份“质朴”和“粗糙”,才让我们意识到,“思考”还有很大的余地,是一片无限广阔的天地。而“经验”也需要不断地累积,不断地重新出发,寻找新的角度——“经验”本身是无所谓失败的。
当然,我们坚持出版——尽管周期有点长——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论丛的原因还不止于此。我们都知道,外语学科在今天的学科发展中并不处于优先的地位。所以,为外语学科的研究成果提供一个平台是我们的初衷,也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哪怕这个平台并不是很高,也不是很广阔。具体而言,为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的老师提供一个写作、讨论和彼此交流的一个平台是我们出版论丛的出发点和依归。我们相信,论丛能够为打通各个二级学科之间的壁垒提供一点帮助,甚至能够给外语学科本身的开放提供一点帮助:一百年前,外国文学或者基于不同语言之上的语言学研究与哲学、历史以及更广义的思想之间并没有那么远的距离。
我们感谢每一位参与论丛写作、审校、编辑和出版工作的人。没有他们,即便有思考的努力,也不会有思考落于文字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