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赵稀方:男,1964年出生于安徽芜湖,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代文学研究室副主任。1998获中国社科院文学博士学位。英国科学院WKC Fellow,美国国务院Fulbright Scholar。兼任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翻译研究会常务理事、世界华文文学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曾应邀在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台湾、香港等大学讲学。个人专著有:《存在与虚无》(1999)《小说香港》(2003)、《翻译与新时期话语实践》(2003)、《后殖民理论与台湾文学》(2009)、《后殖民理论》(2009)、《中国翻译文学史》(新时期卷)(2009)。译著有:H.T.D.罗斯特《黄金法则》(2000年)、狄尔泰:《人文科学导论》2004)等,在海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种。
推荐理由:
赵稀方教授是中国海外研究知名学者。新作《翻译现代性——晚清至五四的翻译研究》探讨近现代之交、中西文化碰撞过程最重要的议题:现代性的翻译与翻译的现代性。全书视野宏阔,考证翔实,无论史料征引或理论辩难均有突破,为近现代中国与比较文学研究开创又一新方向。
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王德威推荐
本书特色:
中国的翻译研究,一直以语言研究为主.目下已有愈来愈多的人意识到翻译研究的文化意义。新的翻译观念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语言转换的透明性,将汉语译本与外国文学区分开来,着眼于两者之间的转换过程,研究中国历史语境对于翻译的制约、挪用过程,并将翻译看作形塑中国文化主体身份的重要手段。翻译文学是“跨语际实践”的结果.而其重点应在中国文化场域的部分。本书创新之处,一是着重翻译与文化建构的关系,不是简单地介绍翻译史实、翻译家等,而是着重讨论翻译作为一种文化建构的手段,在19—20世纪之交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功能;二是鉴于以往的断代的写法只能平面地揭示某一时段的面貌,却难展示历史的过程,本书力图将思潮更迭和语种文学结合起来,从而较为完整、生动地体现了纵向的历史发展变化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