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陈海波,女,满族,内蒙古赤峰人,硕士,2008年毕业于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现为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新闻系讲师。主讲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史等课程。研究方向为新闻史论和新媒体。主持并参与内蒙古哲学社会规划课题等多类项目。已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前言
新闻伦理是一个世界性话题。一直以来,学界和业界都在以不同的视角研究新闻伦理,为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精神的形成和伦理规范的制定等提供了专业尺度。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重视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和研究的国家之一,成果非常丰富。研究美国新闻伦理的形成及进展对于新闻伦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新闻伦理的演变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密切相关。本书研究总结了政党报刊时期、大众化报刊时期和“社会责任论”提出后美国的新闻伦理观,阐释了记者“德性谱系”的构建,梳理了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演进历程,并剖析了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本书以时间为轴,围绕美国大众化报刊的三次浪潮展开论述,重点关注典型的报纸和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人、学者在新闻伦理方面的探索,对大众化报刊时期美国新闻伦理的演进过程予以解读:第一个阶段是廉价报纸初期报人对新闻伦理的探索,这一时期的总体特点是模糊的职业意识的萌发,出现了一些零散的有关新闻伦理的论述;第二个阶段是“黄色新闻浪潮”中报人对新闻伦理的思考,出现了以普利策、威廉为代表的新闻专业主义的伦理成果;第三个阶段是爵士新闻事业时期新闻界的集体反思,这一时期新闻界对德性伦理和规范伦理的认识逐步深入,为后来“社会责任论”的产生奠定了观念层面的基础。笔者以社会责任论作为追寻美国新闻伦理的另一个关键节点,尽管社会责任理论只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与调适,但其还是丰富了新闻伦理的视域,对美国新闻界乃至世界新闻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本书还对新媒体语境下美国新闻伦理出现的困境进行发掘,试图勾勒起后社会责任论时代和新的传播格局之下美国新闻伦理的景观。
最后,本书研究的重点是基于美国新闻伦理的各个方面,在融合视野中思考美国新闻伦理的发展过程带给中国新闻伦理建设的镜鉴,增强中美在新闻伦理领域的对话与沟通。
“伦理和道德是人类建构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两种相通相殊的精神形态,它们在人类社会发展史和个体生命发展史中既具有同一性,更表现为与文明形态相匹合的阶段性,理一而分殊。”虽然中美新闻界对新闻伦理的追寻孕育于不同的时空场域,在两种意识形态的语境中展开,但在新闻职业精神的探索和积淀方面却存在诸多相通的地方。
2014年6月18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通报,要求各新闻单位对记者站、网站、经营部门、采编部门进行集中检查清理,认真纠正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把好新闻采访关,禁止记者站跨行业、跨领域采访报道,禁止新闻记者和记者站未经本单位同意私自开展批评报道。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各级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要加大对新闻敲诈和假新闻打击力度,通过新闻媒体反复公布举报电话,广泛发动基层单位和群众参与监督。对查实存在新闻敲诈、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的新闻单位,情况严重的一律吊销出版许可证;对查实利用新闻采编活动牟取不正当利益的新闻记者,一律吊销其新闻记者证;对涉嫌犯罪的,必须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负有管理责任的新闻单位负责人,必须移送其上级主管单位纪检监察部门追究党纪政纪责任。
通报一出,社会反响热烈,甚至在网络上还出现了过度解读和歪曲解读的现象。究其实质,又是和新闻职业道德有关的解决办法,那么具体到新闻人的伦理实践和效果评估又会展现出怎样的图景呢?自律和他律如何更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以构建适应传媒发展的新闻伦理秩序?太多的思考和追问,需要我们在道德文化的多元视野中寻求具有可借鉴性的伦理资源。
在认识到不同社会制度下道德的差异性、道德的文化差异性和民族差异性的前提下,寻求新闻伦理中的共通要素是十分必要的。美国新闻伦理的话语体系从新闻专业主义的出现开始,就成为一种强势话语。新闻伦理规范和记者德性伦理的教化始终交织在一起构筑伦理秩序。期间,有关媒介批评的声音不断,媒介承受政府、资本、广告主和公众的多重压力。
道德谱系是尼采使用的一个伦理学概念。学者万俊人在文化多元主义和伦理普遍主义的意义上,赋予“道德谱系”一种客观描述的文化类型学意义,认为“道德的谱系学具有两种基本的含义:一是文化叙述的历史意义,即将之作为一个叙述各主要道德文化传统的框架性概念;二是文化类型比较的解释意义,即通过对各道德文化传统的历史叙述,呈现它们各自的历史语境和语意。”
也就是说,中美新闻伦理的发展和探寻确实在各自的道德文化语境中展开,彼此独立,但却可以在相互参照中刻画出达成共享性的新闻伦理资源,而这也是本书的研究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