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丛书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课题“性别视角下的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研究成果。
众所周知,性别与生俱来,但其之所以成为关系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浸润、影响于人类个体与群体的方方面面,则主要源于它同社会文化之间的密切关联。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有关这方面的话题近乎讳莫如深。性别在人类物质生存和精神生活中产生的深刻影响被覆盖、被遮蔽。华夏文明演变进程中,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所形成的思想禁锢,更是使这种覆盖和遮蔽达到极致。其主要表现之一就在文学文化方面。正因为如此,从性别视角观照文学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丛书的总体目标是:在全面探讨古今文学领域性别因素的体现与影响的基础上,适当扩展至更为宽广的文化领域,揭示华夏文化与文学中关乎性别问题的优良传统以及在现代观念衡量下的缺陷,校正因性别偏见造成的史实偏离,克服因视角局限产生的视域盲点,并提出相关的理论原则与方法论方面的观点,以期在学术上将该领域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实践上为当下我国的相关创作、欣赏、批评提供理论参考,从而促进理性的性别和谐观念在社会上的良性发展。
丛书本着尊重事实、不走偏锋、重视文化传统、体现时代精神的指导思想,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探询:
第一,从性别视角出发,审视中国古代文学及文化传统。中国传统的性别观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并非“男尊女卑”可以完全概括。在这一占主导地位的性别观念之外,无疑还有其他方面的影响值得关注。例如,周易的阴阳互转思维、道家的柔弱胜刚强观念、佛家的“不二”法门和民间的多元性别观等。而性别观念、性别意识在文学中的表现更是多样纷呈,有待开掘、梳理与评说。丛书结合具体考察对象对传统文学文化进行性别分析,意在为全面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学文化传统打开新的思路。
第二,考察文学现代性生成过程中性别因素的多样表现,对各种文学文化现象进行性别分析。特定历史时期思想文化的转型和激变一定程度上带来社会性别观念的变化,这种变化对社会文化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其间有着复杂的内在机制。为此,丛书深入探究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考察现代文学的性别主体建构,剖析现代文学家庭书写的性别内涵以及国族话语与现代文学女性想象之间的深刻联系,藉以从性别角度加深对近代以来一百多年来文学文化转型、蜕变的动态进程的认识。
第三,对中国妇女/女性文学史书写进行反思。近百年来的妇女/女性文学史书写实践,是现代观念史和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丛书综合多种因素,分析性别观念、性别意识在选择标准、评价尺度以及具体论述等方面对妇女/女性文学史书写产生的影响,考其内涵,辨其得失,尝试探询未来包含“性别”与“超性别”视角的文学史书写形态之\{可能。
第四,在性别视野中对文学语言进行深入研究,探察文学文本呈现的特定语言形态与性别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语言这一重要方面深化对文学本体与性别之间关系的理解。
第五,考察性别研究的理论背景,剖析性别理论与其他当代理论思潮之间的复杂纠葛,阐明性别理论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的内在特质,把握其在当代文论中的历史维度。通过分析中西方理论视野和语境的差异,勾勒、描述中国本土的性别研究和理论批评视野,探讨现代性别理论的合理建构。
丛书借鉴了女性主义批评以及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在此过程中,力求充分考虑到性别问题的本土特征及其复杂性,体现对当代问题的关注以及真诚的人文关怀,努力追求理论与文学文化实际相结合,文学文化实际与理论相融汇、相说明。
这套丛书的出版历经多年,是跨地区、跨高校的学术团队倾力合作的结果。
2006年春,“性别视角下的中国文学与文化”重大课题完成开题工作。按照有关要求,我们以南开大学的科研力量为基础,搭建了团结协作共同攻关的学术平台。其间,特别邀请了数位兄弟院校的学者主持部分子课题的研究。河南大学刘思谦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屈雅君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陈惠芬研究员、厦门大学林丹娅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李玲教授等知名学者,对这项事业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她们以自己多年从事本领域研究的丰厚积累投入工作,为项目的完成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大家相互信赖,真诚合作,体现出深厚的情谊。各位学者的参与,对丰富课题的研究内容,保证丛书的学术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部分子课题的研究吸收了若干位高校博士生参与。
而今丛书问世之际,我们希望这项研究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建树:
一是通过去除历史文化中的遮蔽,更为全面、深入地认识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学发展演变的方方面面,开掘中国文学的丰厚内涵。从性别视角进行审视,指的是在对文学、文化现象的学术观照中发现其中所表现或隐含的性别观念、性别意识,具体考察和分析这种观念、意识产生的影响。实际上,由于性别的对待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一对关系,每个人概莫能外,所以,人类的文学/文化活动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性别立场和性别色彩,只是这种立场和色彩如果与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同一向度,往往就会隐涵而不彰。所谓去除历史文化的遮蔽,就是要尽量还原特定意义上的性别文化真相,通过“性别”这一认识人类生命活动的新维度,启发我们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批判性反思,促进先进性别文化的建设。
二是通过对文学文化现象及文学文本进行分析,丰富文学批评的视角,推动文学理论特别是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性别诗学的建设,使文学批评的开展更趋多元。半个多世纪以来,女性主义的文学批评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性别理论也在其推动下得到长足发展。近二十年来,国内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实践有了一定的积累,理论研究也初见成效,但受种种因素的制约,迄今还难以形成相对成熟的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力图通过这一系列性的研究,为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性别理论提供较为丰厚的材料资源,尽己所能推进本土性别诗学的建设。
三是为当代文艺创作、评论提供借鉴,促进先进性别观念的塑造和传播。毫无疑问,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先进的性别理念。而事实上,传统性别观念根深蒂固,当代文艺创作中腐朽性别观念的影响大量存在。各类文艺作品在性别观念的塑造和传播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觑。我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工作,促进学界对性别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为社会性别观念的更新发挥积极作用。
附带说明,本套丛书之外,还有一批同属于这一重大课题的学术成果,近年来陆续以论文的形式刊发在多种学术期刊上。其中《南开学报》自2006年以来设立的“性别视角下的中国文学与文化”专栏,集中刊载相关方面的研究论文,迄今已逾50篇。部分文章发表后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刊物转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我们深知,丛书的出版并不意味着研究工作的终结。“性别视角下的中国文学与文化”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内涵和学术指向的研究命题,有待于在今后的实践中持续关注,深入思考。我们将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