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了展现中国舞蹈的艺术魅力和学院的文化追求,学院专门为美学大会精心准备了一场舞蹈演出,演出汇集了由我院培养的国内顶尖舞者表演的经典剧目。我们将演出命名为“大美不言、国舞集萃——永恒的中国舞蹈艺术之美”,“以舞释美”,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下的舞蹈艺术形式,来体现东方美学和中国美学的精髓,展示中国舞蹈的魅力与风采。我们用舞蹈这一独特的语言形式在世界美学大会上展示中国艺术之美,在舞蹈实践与美学理论的交互中,在实践性与思辨性的统一中,表达和体现中国美学的特点。为此,我借用了《庄子》中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有大美”,存于自然,合于自然,无须言说。中国舞蹈的美也在“不言中”。舞蹈正是通过人的外在肢体表达意义的内涵,通过一种外在的形式表现内在的“形而上”的意蕴。“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艺术的美在“意象”。舞蹈艺术的美就是通过具象的、形体的律动来表现和传达意蕴和境界。“舞者不言,直指人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不言”是一种境界,用人的肢体这种“不言”的语言来表达美、展示美、阐发美,既是舞蹈艺术的特长,也是舞蹈艺术的基本内容。
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舞蹈美学与舞蹈教育”分会场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说,这次会议是舞蹈文化的一次高端头脑风暴,盛况空前,代表了国际舞蹈界的最高水平。通过这次会议,中华舞蹈文化在国际美学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国际美学界也对中华舞蹈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中外舞蹈界共同谋求舞蹈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有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同时也向世界展示出中国舞蹈是有着深厚文化根基的艺术,北京舞蹈学院是以中国坚实的文化基础作为依托的。
国际美学协会把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的主题确定为“美学的多样性”,深刻地抓住了美学的真谛,可谓立意高远,意味深长。个性在美学中是至上的,没有个性,就没有美。审美的发生、美学的存在和发展就意味着不同个性的存在、多样性的不断丰富。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和而不同”,就是在高扬个性和多样性的根基之上,追求和谐。整个美学的发展史,实质上就是追求审美多样性的历史,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谓的“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不相悖”,从而推动着人类审美活动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枝叶繁盛,持续发展。
北京舞蹈学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在历代舞院人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非常辉煌的业绩,直到今天仍在不断地探索和建设中。近年来,学院组织了对各学科专业建设和培养方案的论证,中国古典舞系也和各学科一样进行了各种专题讨论,梳理出了一系列看法,提出了“一体多元”的发展思路,很有成效。在充分尊重前人和专家成果的基础上,我以为,我们的中国古典舞,古典之中又有着“古典”与“经典”之分,从学理上说,“古典”更纯正一些,“经典”可以更宽泛一些。“身韵”、“水袖”和“剑舞”等主要是从戏曲、武术等中汲取了重要素材,而戏曲、武术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当然也还汲取了其他文化的营养;在敦煌文化基础之上形成的敦煌舞蹈,已经初步在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而汉唐古典舞则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古代舞蹈的形式、审美依据,形成了汉唐风格的古典舞。这三种舞蹈艺术形态追根溯源是同“根”同“种”的,总体上说它们都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取向为依据的,也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作为自己的“根”和“种”的,而它们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相通的,最终表达的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之美。
中国古典舞系应该有这样一个平台,它要能够包容所有不同风格的古典舞蹈,为所有古典舞蹈的艺术教学和研究服好务,努力营造出“和而不同”的、允许“多样性”存在的学术氛围,让各路专家都有发挥自己特长的空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这样中国古典舞的教育和研究本身就已经像“百家争鸣”那样辉煌了。相反,在我们的学术氛围里不能形成“诸子百家”,最后发展成“一家”的时候,我们中国古典舞教育和研究之路就越走越窄了。其次还要坚守住我们多年来所取得的各方面优秀成果,特别是一系列中国舞蹈的经典剧目,要把它继承下来,传承下去。不要怕重复,重复本身就是“道”。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就要跳出舞蹈看舞蹈,跳出艺术看艺术。对于一个事物的把握,只有跳出事物本身来看,才能真正看清它的边界,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该事物的概念。我们就是要把北京舞蹈学院半个多世纪的辉煌成果放在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之上,放置于整个世界文化历史长河之中,找到我们的文化的根脉,真正做到民族文化自觉。我们在看待中国古典舞学科的发展时也要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从宏观的角度去看中国古典舞蹈。站在一定高度之上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审美取向、认识方法去看中国的舞蹈,观察其整个发展过程,才能更好地认清它的发展脉络,找出它的发展方向。
中国古典舞有着光荣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相信它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感召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必将拥有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
祝福中国古典舞!
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 王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