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族综论
基本信息
书号: 3839 ISBN: 978-7-310-03839-8
主编: 高永久等编著 版次: 1
开本: 16开 装订: 平装
字数: 287000 页数: 320
出版日期: 2011-12-1    
定价: 46.00元    
详细描述 内容简介

世界民族综论

基本信息

书号:

3839

ISBN:

978-7-310-03839-8

主编:

高永久等编著

版次:

1

开本:

16开

装订:

平装

字数:

287000

页数:

320

出版日期:

2011-12-1

定价:

46.00元

详细描述内容简介

世界局势变幻莫测,民族融合、民族冲突、民族分裂等情况吋有发生,世界民族热点问题引入注目。本书从世界民族文化、世界民族经济、世界民族政治、世界民族关系四大方面,精辟阐述了世界主要国家的民族发展现状以及民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引导阅读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了解世界民族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规律。

资料的丰富性、时效性、多元性,内容的合理性、新颖性、可靠性,是本书写作上的突出特点。

总序

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中国在国际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球对于中国语言、中华文化的兴趣和需求日渐旺盛。应运而生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经过短短的几年,已经在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发展到800余所。“孔子学院海外建设稳固发展”被评为“外国人眼中2010年度中国十大文化热点”之一。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并把孔子学院建设正式写入了会议文件。孔子学院以其独特有效的方式传播汉语及中华文化,向世界说明中国,正面临着东风浩荡的春天。

南开大学跨文化交流研究与培训基地成立于2009年,在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特别是在许琳主任的关心、指导下,根据南开大学党委的部署,一手抓培训,一手抓研究,充分发挥综合学科优势,根据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中所涉及的跨文化交流和话语体系转化等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使得研究不仅选题有的放矢,而且动力充足、材料丰沛。经过两番寒暑,第一批成果即将问世。丛书的作者,既有南开校内的专家,也有兄弟院校乃至海外的学者;既有术业专攻的研究者,也有长期工作在跨文化交流领域的领导。在这里,我们特别要感谢赵启正先生。赵先生对于南开的历次培训都予以大力支持。他的演讲深受参加培训中外孔子学院人员的热烈欢迎。而在南开的培训工作中,他也把自己一贯主张的“公共外交”理念进一步系统化、明晰化。我们把赵先生的演讲进行整理并结集出版,相信不仅孔子学院的教师、学生会从中受益,而且将给关心人类文化前景、关心世界和平的人们以多方面的启发。当然,其他一些著作也都是各自作者多年研究的心血结晶,都将为架设跨文化交流之桥梁添加各具特色的钢索、木材。

现在出版的是“南开跨文化交流研究丛书”的第一辑。后面几辑正在编辑或组稿。希望读者朋友不吝赐教,使得我们的研究工作水平能够不断提升,拿出越来越好的成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与文化交流做出更多更好的贡献。

前言

在近代之前,中国人对民族已经具有了初步的认识,例如,在二十四史中存在着大量指称不同人类群体的用词,“南蛮”、“北狄”、“东夷”、“西戎”等是中原人对在身体特征、风俗习惯、礼教等方面与己大不相同的人类群体的称谓。但这恰恰表明那时的中国人对民族的认知仅仅限于东、南、西、北、中等地理方位的取向上,缺乏对周边或者更为遥远地区人类群体的了解,这种有所缺乏的认识就是对世界地理模糊观念的反映,也就谈不上对世界民族图景的分析与研究了。这种状况自近代始有改观,魏源、林则徐等有识之士首倡“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正是由于“开眼看世界”和“师夷长技”,中国人不仅了解到这些“海国”遥遥领先于中国的“奇技淫巧”,而且认识到外国人与中国人不尽相同的身体特征、语言文化、礼俗风尚。因为存在诸多差异,所以外国人当时被称为“夷”,但此“夷”非彼“夷”,这些群体显然不同于传统的异族,此“夷”是远隔重洋、来自海外的异族,他们属于“世界之夷”,也就是“世界民族”。

近代的有识之士放眼世界,发现除了欧洲国家的民族之外,还存在着大量与自己、与欧洲民族不同的民族,中国人的观念由“天下”逐渐转向“万国”。既然存在纷繁复杂的国家与民族,就需要去了解他们。19世纪中叶,《四洲志》(1841)、《海国图志》(1842~1852)、《瀛寰志略》(1848)等一系列地理志书应运而生,对国人进行了世界地理、人文、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启蒙,这些志书中已经包含了介绍不同民族风土人情、体貌特征、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的内容。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学初现端倪,对民族的认识和研究也日益学科化和专业化。1903年,京师大学堂出版了由晚清翻译家林纾和魏易合作翻译的德奥学者哈伯兰的《民种学》(Ethnology)一书,这是国内最早翻译的西方民族学著作,其中就包括了对世界各地种族、民族的介绍,这表明那时的中国人已经不满足于对世界民族旁枝末节的介绍,而是需要对世界民族的更加全面的认知。

那时的中国人对世界民族研究尽管满怀着好奇与热情,可是学术研究往往无法超脱时代所具有的种种局限。尽管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但中国研究者对世界民族的介绍与研究从未停滞,使人们对世界民族的概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1978年以后,世界民族研究得以恢复并迅速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空前广泛和密切,在这一过程中,老一辈及中青年的民族学研究者再一次对世界民族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探索,试图勾勒出当今世界民族之林的清晰图景。

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在世界民族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其一,建立了专门的世界民族研究机构。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在1980年就设立了世界民族研究室,主要进行有关世界民族问题及其理论方面的研究。随着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的成立,投身于世界民族研究的研究者越来越多,关心世界民族问题的群众基础日渐深厚。现代化进程、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中国各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加深,在这种背景下,世界民族研究已经并将继续引起更多研究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其二,中国在世界民族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出版了众多学术专著和教材,如李毅夫、赵锦元主编的《世界民族概论》(1993),郝时远、阮西湖主编的《当代世界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1994),金涛主编的《世界民族关系概论》(1996),以及阮西湖著的《澳大利亚民族志》(2004)和《加拿大民族志》(2004)等。其三,创办了世界民族研究专业期刊。1979年,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创办了以刊载世界民族研究论文为主的《民族译丛》杂志,并于1995年正式更名为“世界民族”,成为我国介绍世界民族领域最新研究进展的重要专业期刊。其四,许多民族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开设了世界民族课程,培养了一大批世界民族领域的研究者。

在编著《世界民族综论》的过程中,笔者考虑到了脉络的合理性、材料的时效性和文献的多元性等三个方面的事项。

其一,脉络的合理性。世界民族研究的分析脉络可以有多种选择,一种比较常见的模式是“条块结构”。也就是将世界民族按照地域分为亚洲民族、欧洲民族、美洲民族等,同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对世界民族展开分析论述。条块结构可以进一步细分,例如,欧洲民族可以再分为西欧民族、东欧民族等,民族文化可以再分为民族语言文字、民族风俗习惯和民族宗教信仰等。条块结构的优点是布局合理、条理清楚、易于把握,因而这种写作风格已为世界民族相关著作普遍采用。世界民族众多,研究分析脉络相当重要。一般认为,当今世界存在着2000~3000多个民族,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各个民族不论分布地域广狭、人口多少、经济发达与否,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不同的地域分布、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经济发展模式和政治制度选择,使每一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区别于其他民族。清晰的研究脉络,对于世界民族的研究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显而易见的现实意义。

其二,材料的时效性。世界局势变幻莫测,世界民族的研究情况同样如此,民族融合、民族冲突、民族分裂等情况时有发生,世界民族热点问题此起彼伏,研究重点需要不断调整。世界民族历史的研究固然不可或缺,但重点应对世界民族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世界的变化速度在不断加快,世界民族的格局变化同样迅猛。如果时效性不够,世界民族研究的效用必然大为降低。增强世界民族研究时效性的主要方法是尽量使用最新的参考资料,只有参考资料的时效性得到保障,世界民族研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使用最新的参考资料,需要注意资料来源,确保资料的准确性。资料准确性程度高低同样影响世界民族研究的效用。如今,世界民族研究面临着新的国际环境。例如,国外部分民族群体的分离主义倾向并没有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而削弱,以苏丹为代表的非洲地区等民族分离活动仍在继续。

其三,资料的多元性。世界民族研究的难度较大。田野调查是最主要的困难,语言不通和经费有限等方面的问题,困扰着有志于从事世界民族研究的研究者。语言方面的困难主要表明世界民族研究不是单指以中文资料、中文写作为基础的世界民族研究,而是指以包括中文资料在内的各国文字资料为基础的世界民族研究。除了最主要的中文资料、英文资料、俄文资料、法文资料、西班牙文资料和阿拉伯文资料之外,日文资料、韩文资料等在研究中也应成为重要的文献来源。文献的多元性,既有助于拓展读者的视野,也有助于研究者保持客观的研究态度。文献的多元性,对世界民族研究者的语言能力要求较高。精通多种语言的研究者毕竟为数不多,基于此,集体创作在世界民族研究中理应成为一种主流。本书多位研究者中包括有分别能够阅读英文、俄文、日文、韩文材料的作者,大家集体努力、取长补短,共同推动以多种文字资料为基础的世界民族研究。

《世界民族综论》重点从世界民族文化、世界民族经济、世界民族政治和世界民族关系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其一,世界民族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本质特征,广义上的民族文化至少包括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三个方面。本书判断不同民族之间的区别,主要参考上述三个方面。同时,民族文化还是联结民族成员的重要纽带,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加强离不开共同的民族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民族文化作为世界民族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必不可少的。民族学的各个子学科均关注民族文化,但是不同子学科之间的关注点和侧重点不尽相同。世界民族研究对于民族文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考虑到亚洲民族文化的内部差异性较大,可以细分为东亚、东南亚、西亚、南亚、中亚等不同地域,分别比较不同地域之间的民族文化。将比较的研究方法运用到民族文化分析过程中,是世界民族研究最为倚重的研究方法之一。

其二,世界民族经济。民族经济是任何一个民族都离不开的生存根基,它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纵观世界民族的历史发展,经济发展水平总是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尽管我们坚持认为世界上的所有民族之间都是平等关系,但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民族总是更受关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民族往往处于追赶者的位置。进入新世纪,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民族成员生活质量和民族发展前景的主要指标之一。《世界民族综论》对于世界民族经济的分析,主要侧重于当代多民族社会的少数民族经济发展问题。当然,本书主要运用了比较的研究方法,即对不同大洲和不同地域的民族经济进行比较,并对同一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民族经济进行比较。与民族文化和民族政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可以进行直观的数据对比。例如,我们可以通过GDP和人均GDP来比较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由于各个国家的统计部门一般只发布国家层面的整体数据,民族层面的数据相对较少,但在不影响逻辑合理性的前提下也可以使用国家层面的数据来说明民族之间的差异。

其三,世界民族政治。民族政治是民族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之一。作为民族学与政治学的交叉学科,民族政治学在这些年越来越受关注。民族与政治之间的关联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族的发展方向和前景。政治制度可以有多种选择,对于一个具体民族而言,到底哪一种政治制度最符合某个民族的特点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摸索。同样一种政治制度,在一个民族身上获得成功并不意味着可以推而广之,在某一时期获得成功并不意味着可以运用到其他历史阶段。世界民族研究对于民族政治的分析,需要保持价值中立的基本立场。对于任何一个民族而言,选择何种政治制度都是这个民族所在国家的基本权利。只要这种政治制度适应这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发展需要,就是一种正确的政治制度选择。对民族政治的分析仍需贯彻比较的研究方法,即对不同民族所处国家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评析现行制度与该民族之间的契合程度。

其四,世界民族关系。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民族间的相互交往已成为民族关系发展的主要方式,通过贸易、科技、教育、文化交流而促进了相互间的了解和认同,各民族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增进友谊、加强合作,从而有助于推进各民族之间关系的良性发展。不同民族间的接触和交流机会越来越多,在与其他民族发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联系的过程中,逐步呈现出各民族社会的多样化与一体化彼此协调、相互适应的趋势。当前世界范围内由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问题,以及不同民族间存在的利益分配、领土争夺、宗教极端主义等,导致民族关系的复杂化和多元化,也导致了新的民族关系问题不断出现。民族关系问题的核心,是各民族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利益分配失衡问题。从总体趋势来看,世界各国互相借鉴经验和教训,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方式上不断创新,各国在民族关系问题的价值选择和政策取向上相应地重新进行定位和思考。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而中国人相应地需要及时了解世界,积极开展跨文化交流。中国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基本宗旨是:一方面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另一方面正确认识世界各国的文化、经济、政治和民族关系。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在于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信任和友谊,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跨文化交流规模的日益扩大增强了中国的影响力,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功能。本书希望通过对世界民族状况的相关介绍,为国内对世界民族发展感兴趣的研究者和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