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书评
首页 >> 经典书评 >> 经典书评 >> 正文

将“哈利·波特”载入文学史册

2013年07月18日  点击:

三卷本、260万余字的《英国文学通史》于近日出版。这是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常耀信、索金梅等“坐冷板凳”5年之后的心血之作。据全国英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赵一凡介绍,它是我国英美文学领域规模最大的史学作品,在非英语国家亦属罕见。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更具吸引力的可能是“哈利·波特”“007”等通俗作品首次登堂入室,进入了英国文学“正史”。

谁能入选《英国文学通史》

现年48岁的英国女作家J·K·罗琳和她的霍格沃兹魔法学校在书中占据了将近6页的篇幅。她创作的7部全球畅销的《哈利·波特》小说被编者评价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可以在人类感情趋于程序化的今天,帮助人们获得本能的想象力”。

J·K·罗琳是列入《英国文学通史》中最年轻的作家。作为入选的二战后12位英国通俗小说家之一,她得到的笔墨最多。此外还包括塑造了詹姆斯·邦德(特工“007”)形象的伊恩·弗莱明,以及《霍比特人》和《魔戒》的作者约翰·罗纳德·瑞尔·托尔金。与他们的前辈相比,这些作家只占了“一席之地”。着墨在万字以上篇幅的重点作家在150位左右。至于大文豪乔叟、莎士比亚、弥尔顿、狄更斯、哈代、叶芝、艾略特等的篇幅更长。

编者希望,“凡可驻足英国文学史的作家,都尽力给予适当的篇幅加以论述”。常耀信说,近些年来西方文坛正在重新界定经典。通俗文学作品包括电影剧本正在走进大学课堂,进入理论研究的视野。因此,他们注意收入传统经典之外不少值得评论的通俗作品。如《吸血鬼》等恐怖小说、科幻作品、侦探作品,以及文学史上曾处边缘的《蝴蝶梦》《尼罗河上的惨案》等。

复旦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张冲表示,通俗文学入“正史”,是值得称道的学术实践。经典和通俗之间是否存在鸿沟?如果存在,是否有沟通的可能和必要?文学研究者无法回避这样的问题。他指出,任何一部文学史都是一种经典建构。英美文学研究者也是每隔多少年就要重写文学史。经典在不断变化,有些作家进来,有些作家出去。

“大多页数给人启发”

我国1949年以来曾多次出版英国文学史。而这部通史对一些有素来争议的观点和诸多敏感话题并未刻意回避。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作者究竟是谁?雪莱的真正死因是什么?凡此种种迄今尚无定论的疑案,该书对其来龙去脉均有涉猎。又如,书中评价培根“为文高山仰止,为人毁誉参半”,并未因其在文学史上的显赫地位而粉饰其道德名声。

令人印象颇深的一点是,《英国文学通史》一改学术著作素来的严肃面目,语言诙谐优美,颇能吸引学术界以外的普通读者。如,在回顾18世纪后期,科学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中引起的变革时,书中写道:“过去宇宙显得很小,年龄也不过六千年,地球是它的中心,上面挂着个太阳。现在不同了。17世纪的望远镜、18世纪的显微镜,使时空顿时出现爆炸性扩张,世界在不知不觉间从一元变为多元,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已经无法解释伽利略在天上、理查德·胡克在一只苍蝇眼里所发现的东西。”

用张冲的话说,这部英国文学史“有学术性但无学究气”,语言有时甚至不乏调皮。对于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该书这样描述:“哈姆雷特是一个矛盾体。对他的界定可由一系列的方程式来完成。他是最好的人,也是最坏的;是最心善的人,也是最残酷的;是最崇高的人,也是最卑鄙的;是最聪明的人,也是最愚蠢的;是朋友,也是敌人;是甜蜜的鸩毒、勇敢的胆小鬼。他太敏感,因而最容易受到伤害。他想得过多,因而受命运的惊吓最严重。他对生活的本质看得太清、太远,反倒没有注意到眼前、没有最大限度地利用它。他是一个起点高、终点低,雷声大、雨点小,最孚众望但也最让人失望的人。他不是合格的情人,不是合格的儿子,不是合格的王子……”

常耀信说,他们写作中仿效的一个标杆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评论热时的一批“重新发现”美国文学的评论家的作品。这些评论家拥有令人拍案称奇的新思想,而且“语不惊人死不休”,读者也是“不读完不罢休”,很多普通读者当时对文学评论的兴趣超过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兴趣。他坦言,他们力求做到有新意,“大多数页数上有让人感到启发的东西”。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