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书评
首页 >> 经典书评 >> 经典书评 >> 正文

读杨敬年先生的《人性谈》

2014年01月10日  点击:

著名经济学家杨敬年先生岁了,他在岁退休后著述《人性谈》,我原以为是随笔漫谈,没大注意。今年该书经作者修订,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再版发行。承蒙先生惠赠,我读罢大为感动:上世纪年代初,由于批判《南共联盟纲领(草案)》中关于共产主义就是人道主义的观点,我曾用了两年多的工夫研究人道主义,从文艺复兴时期及、世纪人文主义作家的代表作品,到马克思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异化问题,我都认真研读一遍,最后的结论是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遂大功告成。现在回想起来,那算不上科学研究,那是贴标签。比起杨老的《人性谈》来,我在年前对人性的研究难望其项背。

读了《人性谈》后,我去请教杨老,问他为什么要研究人性?杨老回答说:“岁退休以后不讲课了,脑子没有闲着,还在思考问题,觉得人性是个永恒的问题,也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当时有人劝我,人性是个敏感问题,最好不要去碰它。你是经济学家,还是写‘人力资本’为好。我说经济学和人性有密切关系,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为什么要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都和人性有直接关系,所以我不改初衷,还是要研究人性。”杨老还说,过去教书都是讲述别人的理论观点,《人性谈》讲的是我自己的观点,也算是自我实现吧。

《人性谈》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从科学的角度看人”,包括人从何处来,人的生命现象,人的心理现象章。这章是从科学角度考察自然人,换句话说,是考察作为生命有机体的人的自然存在。人的自然存在是讨论人性的前提,没有人的自然存在,人性从何谈起?作者在讨论人的自然存在时,综述了古代信仰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并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分析人的生命现象和心理现象。这虽然是述而不作,然而把古今中外从宗教信仰到经验科学对自然人的研究成果简明准确地综合起来,说明人是从哪里来、人的生命有机体是怎样存在的,没有渊博的学识和极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做不来的。杨老以岁高龄举重若轻地做了这件事,实在令人敬佩。

中编“人性剖析”是这部著作的重点与核心。研究人性,首先必须回答“何谓人性”这个问题,我读了杨老对古今中外先贤哲人对人性概念的各种界定的综述评论后,大有启发。我认为对包括人性在内的客观事物的判断有两种:一种是价值判断,另一种是事实判断。价值判断有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是与非之分。持有不同价值标准的人对同一事物与现象会有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判断,比如孔孟主张人性善,荀韩主张人性恶,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裁判谁对谁错。因此定义共同认可的人性概念不能使用价值判断,只能作事实判断。事实判断只有真假之分,而无好坏区别。

杨老用事实判断提出人的本性是:“生存、发展、求知、创造以及其他欲望和感情,这是人人具有、生来具有的人的本质属性,总称人性。”生存是前提,发展、求知、创造是由生存延伸而来的,都是人的共同本性。这样的共同人性是任何人都无法反驳的。比如说“是人都想活着,而且想活得越来越好”,这是对人性的事实判断,是真的。没有人敢说“人不想活着,都想死”,那是假的,不符合事实,不能成立。

谈人性不能回避过去年间,尤其是上世纪年代对“人性论”的批判。那时候批判人性论的主要观点是人性就是人的阶级性,理由是只有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人性,而没有抽象的人和抽象的人性。年代笔者研究人性时,也认同这种观点,现在检讨起来,认为这种观点失之偏颇,不符合实际。因为不仅人的存在是具体的,世间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具体的。谁也没有看见过一般的、抽象的人和一般的、抽象的山水树木;看见的人是张三、李四;你看见的山水树木是西边的山与河岸的柳。那么具有一般的“人”和“山水树木”的概念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呢?是人的头脑对具体人和具体山水树木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来的。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抽象思维能力,没有这个能力,人和动物就没有区别了,也就谈不上人性了。所以具体人和抽象人都是客观存在,更直白地说,当你说“人”的时候,你已经把具体人抽象为一般人了,你怎么可以一面说着一般人,一面又否认一般人的存在呢?杨老把生存、发展、求知、创造以及人的欲望感情看作是共同人性,这就是对具体人和具体人性的抽象。没有这个抽象,人类便不能发展;不能发展,生存也就成问题了。所以杨老的人性研究对当前经济政治改革与社会发展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共同人性是事实判断,没有善恶之分,但是实现共同人性的手段,即获取生存资料、满足需求的手段就有了善恶之分。怎样获取生存资料?怎样满足欲望?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生活资料,自食其力,这是善;偷盗、抢劫、巧取豪夺、贪得无厌地掠夺财富就是恶。

人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统一体,是不能分割的。人一出生就是自然人,同时也是社会人。说到人的社会性,不能否认人和人性的阶级属性,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他们的生存条件、需求、欲望和情趣以及价值标准是不同的。但是不同阶级、阶层、民族和种族之间,在人性方面还是有共同点与共同价值标准的。比如《圣经》中记载的“摩西十戒”,除了只准信仰上帝一个神的戒律以外,其余的戒律如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证陷害他人等戒律,是世界上不同种族和民族、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们共同认可的。假如人类没有共同价值标准,各国家和地区以及不同阶级的人在所有事情上都尖锐对立,那么人类就无法交往,而且冷战和热战不休,这个世界上就无安宁之日了。

下编“人性与社会”,是把人性的研究扩展开来,深入到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伦理道德领域。人性必须通过社会制度得以实现,然而一旦涉及社会制度,问题就复杂化了,困难也更大。杨老以他一贯从容不迫的学者态度攻克这个难题,以人为本,分析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功能、存在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对当前中国改革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人性谈》下编美中不足的是没有把人性与婚姻家庭制度联系起来论述。实际上人性与婚姻家庭制度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婚姻家庭制度是生育制度。衣食男女是人的本性,社会对这种本性不能禁止,但是要加以规范,婚姻家庭制度就是用来规范人的性行为的。有了婚姻家庭制度,一可以保障人种的繁衍和世代继替,二可以使血缘关系清楚,三可以使人得到亲情养育,完成初次社会化。婚姻家庭制度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制度,人一辈子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简言之,人一辈子都离不开家庭。家庭稳定,血缘关系清楚,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试想社会上如果没有家庭,血缘关系也不清楚,这个社会就乱套了,何谈人性?

以上是我学习杨老《人性谈》的粗浅体会,相对于先生的这部学术著作来说,我的体会只是狗尾续貂。

文章来源:《南开大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