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书评
首页 >> 经典书评 >> 经典书评 >> 正文

瞄准教学需要 搭建产品集群

2011年09月27日  点击:

南开大学出版社二十余载积淀书香底蕴

瞄准教学需要搭建产品集群

南开版旅游教材建设带动学科发展

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刚刚走过了30年的历程,回顾这3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不仅在旅游经济总量方面获得了骄人业绩,更在旅游教育实践方面获得了巨大进步,旅游院校也从最初的几所增加到现在的千余所。旅游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层次的多样化,激发和促进了旅游教材建设的步伐。在种类繁多的系列教材出版队伍中,值得提出的是南开大学旅游教育实践及其南开大学出版社为旅游教育实践的完善所作出的贡献。

早在1981年,南开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重点院校率先与国家旅游局合作成立了旅游学系,设立了旅游经济和旅游外语两个专业。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发展初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没有教材可供使用和参考。而旅游教材建设是旅游专业学科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教材作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深入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面对教学中的困难,南开旅游教育的前辈们凭借着多年积累的教学功底,虚心向国外同行学习,结合自身对旅游活动的认知,积累课程实践中的讲义,并不断充实和完善,最终探索出了一套南开旅游教育教学体系。在南开大学社的参与策划之下,率先在国内推出了与旅游核心课程和基本课程相适应的系列旅游教材,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美学》、《管理学原理(旅游专业用)》、《旅游业公共关系》、《旅游心理学》、《旅游法原理与实务》、《旅游市场营销》、《旅游饭店财务管理》、《饭店前台与客房管理》、《餐饮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文献检索与利用》等。这些教材及时弥补了国内旅游教育中教材短缺的问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国内许多旅游院校教学实践中的首选教材,作为核心基础课程的《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等教材发行量都在几十万册或十几万册,其中《旅游学概论》还获得了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这是旅游学科教材首次获得教育部大奖。应该说,南开旅游教育团队勇于探索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以及南开大学社战略性的眼光和扶持新兴学科的大胆尝试促使具有良好市场影响力的系列教材得以推出。而正是这一教材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优秀毕业生的良好表现才造就了南开大学旅游教育在国内的品牌优势,也奠定了南开大学社在国内旅游教材出版领域的牢固地位。

随着国内旅游院校的增多,旅游专业及方向也日趋多元化,旅游教材的相关需求从数量上有了大幅增加,但是其质量也日益参差不齐,这当然与旅游学科自身建设的不成熟性有关,也与教材编写人员专业水平差距有关,更与出版社对编写人员的遴选水平有关。出版社不仅需要了解旅游学科发展的动态和趋向,更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在这方面,南开大学社基于多年出版发展实践培育的作者队伍和较为严格的遴选制度,为保证其出版图书的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南开旅游品牌的影响力下,一些学术领先的研究者愿意通过南开大学社这一平台及时将其研究成果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如《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旅游体验研究——一种观象学的视角》、《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研究》、《旅游社会学研究》、《国有饭店产业重组与集团化管理》等专著陆续在南开大学社出版,这些学术专著分别探讨了旅游基础理论、旅游业发展战略、具体旅游管理模式等问题,多学科、多角度地展示了旅游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应用性,促进了旅游研究范围的广泛化和深入化,也带动了旅游学科建设的步伐。

旅游活动作为一项国际性消费活动,不仅体现在实践的国际性上,也体现在学科建设的国际性上。国内旅游教育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但与国外相对成熟的旅游研究和学科建设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国内旅游学科建设需要加强与国际旅游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有价值的旅游教材或专著是重要途径之一。为此,南开大学社较早地进入这一市场领域,从国外著名出版公司引进“21世纪高等院校旅游专业教材系列”,并组织国内知名学者领衔翻译了系列丛书,包括《生态旅游》、《饭店与旅游服务业战略管理》、《国际旅游规划案例分析》、《餐饮成本控制》、《城市旅游管理》、《饭店业国际法律实务》、《生态旅游案例研究》、《旅游跨文化行为研究》、《生态旅游政策与规划》、《旅游与休闲服务质量管理》、《旅游目的地品牌管理》、《体育旅游》、《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旅游决策与分析方法》、《旅游研究经典评论》、《旅游社区战略管理:弥合旅游差距》、《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管理》、《旅游市场营销实论》等。这一套专著教材的引进丰富了旅游学科的建设内容,为旅游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够规模、上档次的系列产品,这从该书系的发行量上和读者评价上获得了证明。

总之,南开旅游教育实践历程证明了旅游教育教学质量与高水平教材建设的密切关联性,这一点随着教材的建设发展会得到更有力的证明。(徐虹)

(摘自《中国图书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