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书评
首页 >> 经典书评 >> 经典书评 >> 正文

贴近教学实际 树立精品意识

2011年09月29日  点击:

南开大学出版社二十余载积淀书香底蕴

贴近教学实际树立精品意识

南开版《外国文学史》的追求与特色

南开版《外国文学史》包括《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和《外国文学史·亚非卷》两部,拓展、辅助教材则有《外国文学名篇选读》(上、下册)。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20多年里,累积销售量已分别达到70余万册、20余万册和10余万册。如今,在国内各类外国文学教材已有数百种的情形下,南开版外国文学系列教材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被众多高校指定为首选教材,以其严整、规范的体例,精当而完整的结构内容,稳妥而与时俱进的评价观点,清晰明确、富于启发性和学术品位的文字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成为同类教材中一个响亮的“品牌”,也成为“南开文学教材系列丛书”中影响最大的教材。

任何一部教材拥有持久的生命力,一定会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这特点背后则是深层的规律性的东西在支撑着。就南开版外国文学教材来说,就在于它贴近教学实际和精益求精的品格。

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这一根本出发点决定了它必须具备某些特有的属性。首先,一部教材的容量必须符合高校为相应的外国文学课程所设置的学分和课时要求。从中文系本科必修课程设置情况看,外国文学史以讲授从古希腊、罗马文学到当代欧美文学近3000年的西方文学为主要内容,一般为3至4个学分,讲授两学期,而作为本科选修课的东方文学一般为2个学分,讲授1学期。因此,所有任课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都面临一个如何精当地把必须讲授的内容传达给学生的问题。目前市场上可见的其他外国文学史教材,动辄数卷,数百万字,无论教师还是学生使用都不方便。南开版外国文学史,无论欧美卷还是亚非卷,都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现实问题,对哪些作家作品该列专节,哪些作家作品只需放在概述中介绍都做了精心考量,因而篇幅适中,符合任课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

其次,作为本科生使用的外国文学教材,除了考虑内容的精当,还应具有相应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通史类教材不同于断代史教材,更不同于专题研究的专著,一本教材在手,一门课程学完,学生必须不仅要生成从古至今西方或东方文学的全局性意识、掌握其总体的框架谱系,而且要透过具体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较为深入地理解东西方文学发展的规律。那么,以什么样的体例去编撰一部教材,实际上体现的不仅是编写者的结构技巧,更是编写者如何认识数千年东西方文学发生、演变的规律,如何判断具体的文学实例的认识论和价值论问题。众多的外国文学史教材体例可谓各有千秋,但南开版的《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在上世纪80年代初首创并始终坚持以年代发展结合文学思潮演进的体例模式,而《外国文学史·亚非卷》,则完全以历史阶段为纲来结构全书。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就西方文学史来说,尽管各个国家的文学发展有其特殊性,但从整体来看,西方文学有共同的文化基础,彼此相互影响,也具有一致的规律性;而东方文学由于生成于不同的文化区域,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和发展道路各自具有鲜明的不同性质和特点,无法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看待。这样的结构方式,使得无论东西方文学的发展脉络和各个历史阶段上的主要成就,都能凸显而出,线索清晰,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标。

再次,教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编写者不但需要拥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而且必须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相关课程有深刻的理解。在南开大学出版社的积极组织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的初版由著名外国文学专家、南开大学朱维之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赵澧教授主编,执笔者为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17位教授、副教授,各自承担的章节都是自己最有研究心得的领域。《外国文学史·亚非卷》初版的主编同样是一代学界泰斗朱维之教授,编写者则由国内7所高校的13位优秀东方文学教师组成。高水平的编写团队确保了两部教材的高质量,这远不是某些对撰写者不加甄别、各个章节质量参差不齐、拼凑而成的教材所能比拟的。

最后,南开版外国文学教材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新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的发展和需求进行修订。从编委会到南开大学社都十分注意使用者的反馈意见,迄今为止,欧美卷已经修订了2次,亚非卷也修订了1次。比如,编写者在历次修订中对章节的增删和调整,对各章概述部分表述上的修改,欧美卷在每章前增加的学习重点提示,在每章末增加的思考问题等,无不显示出教材编写者以教师和学生为本,精益求精的严谨、务实态度。

南开版《外国文学史·欧美卷》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外国文学史·亚非卷》曾获得“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充分证明了南开版外国文学教材的精良品质。

目前,这两部文学史都已列入国家“十一五教材”系列,编委会也已启动了再次修订的程序。欧美卷第四版、亚非卷第三版很快将与读者见面。编者和南开大学社将一如既往地秉承“贴近教学实际,树立精品意识”的宗旨,服务于广大师生,使这一品牌教材更加完善,为中国高校的外国文学教学做出自己的贡献。(王立新)

(摘自《中国图书商报》)